亚太地区谱写人类发展进步伟大故事
——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局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·谢尔肯斯
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,亚太地区的发展与未来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。近日,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发布《2024亚太地区人类发展报告》,描绘了这一区域长期进步的美好图景,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波动,迫切呼吁为促进人类发展寻找新方向。该报告主要起草者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局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·谢尔肯斯(Philip Schellekens)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书面采访,就报告相关内容以及亚太未来发展进行探讨。
菲利普表示,亚太地区谱写出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伟大故事,这一点已通过报告中的人类发展指数(HDI)得到很好反映。该指数衡量了不同国家在教育、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的进展,亚太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在过去30年里上升了19个百分点,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最显著的飞跃。“亚太地区取得的进展是众所周知的,没有其他统计数据可以比在较短时间内使15亿人摆脱极端贫困更有说服力。”他表示。
“作为这个快速发展故事中的一部分,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,推动了东亚地区取得积极成果,并支撑了该地区长期良好的综合表现。”菲利普表示,中国的HDI从1990年的0.48上升到2021年的0.77,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保持了较高水准,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。
报告也指出,面向未来,亚太地区可能正蹒跚步入一个可持续发展愿景难以实现、发展空间不断受到侵蚀的时代。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、新一轮技术变革风起云涌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生存威胁,都将可能破坏该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的人类福祉改善成果。
菲利普表示,一方面新冠疫情在过去三年中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,对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叠加地缘经济的持续分裂将可能导致全球GDP下降2%至7%;另一方面,亚太发展仍存在地区国家发展不平衡、碳密集型增长模式未得到快速转型、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、技术快速变革等亟需应对的现实挑战。
当前亚太正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征程,“如何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有韧性和可持续的未来”正是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题,各方纷纷致力于在2040年建成开放、活力、强韧、和平的亚太共同体。菲利普表示,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发展的“灵感源泉”,它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发源地,还实现了脱贫攻坚等人类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,国际社会期待该地区通过制定新的发展方式再次激励世界发展变革。
面对当前全球经贸日益碎片化、开放的多边主义陷入困境,菲利普认为,这不应导致对各国未来经济一体化前景的广泛悲观情绪,我们仍有许多工作可以做,尤其是亚太国家应发挥多样性、包容性的开放优势,加强区域跨境合作,保持贸易自由流动,特别是在服务贸易以及人员的跨国流动方面,继续收获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联通带来的发展红利,并在这一过程中再一次助推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。
“另一方面,虽然出口导向型增长可通过连接外部更大市场来提供发展加速器,但当前外部市场条件的竞争日趋激烈,各国也应重视开发国内增长潜力。”菲利普表示,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,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创新驱动,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提升质量。这是该地区更多国家可以效仿的道路,通过专业化分工、协调法规、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及支持创业等,加速释放国内市场潜力。
此外,菲利普还表示亚太地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,通过发展“蓝色经济”,特别是渔业及旅游业来获得持续性收益,拓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,逆转疫情造成的重大社会经济影响。(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) 【编辑:陈海峰】
深圳特区报讯(记者 方慕冰)日前,海关总署官方信息平台“海关发布”显示,2022年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”正式揭晓,深圳位居榜首,广州、东莞、珠海、佛山分列第五、第八、第九、第十二位。
名单显示,城市排位的地区分布格局与我国经济的梯度特征整体吻合。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,东部地区依然大幅领先,2022年有60座城市入围,较2021年增加1座,其中广东深圳、上海、江苏苏州连续2年稳居前三位,且东部城市包揽前10强,领先优势稳固。中部地区有26座城市入围,较2021年增加3座,其中排位最高的湖北武汉居第14位,提升3个位次。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有10座和4座城市入围,较2021年均减少2座,排位最高的分别为第20位的陕西西安、第42位的辽宁大连。
2022年,我国外贸进出口值前20强的城市中,有14座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前20强,较2021年减少2座,规模体量对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。同时,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进出口值平均增长7.1%,低于同期全国外贸整体增速,城市外贸“强者恒强”的态势正在发生改变。
近年来,我国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,要素流通更趋便捷通畅,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重心正逐步向政策、资金、口岸、人才等“软要素”倾斜。在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中,外贸“软要素”集中体现在潜力竞争力模块。如对外开放口岸和开放平台数量、新增备案外贸企业数量、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指标。2022年,同时入围外贸潜力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数量达到13座。